改給孩子怎樣的父愛?
今天是父親節,跟母親節相比,可能知道的人沒有那么多。母親節的時候在朋友圈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刷屏,但是今天的朋友圈曬的更多的可能是端午節假期的旅行照。
這說明什么呢?
是父親沒有母親重要嗎?
我認為不是,只是可能剛好符合這個社會對父愛的期待和定義:父愛如山,堅強穩定但是不外露。那這樣內斂的父愛真的是最好的嗎?又或者,什么樣的父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呢?
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,我們想來跟大家一起探討這些問題。
對孩子而言,早期的父親,是一個依靠,一個支撐,是一個規則的建立者,而后期的父親變成了一個肩膀,你需要踩著他去看更高更遠的世界。在這里你可以看到父親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,他是一個最終要被孩子打敗的男人。正所謂青出于藍勝于藍,而如果一個父親沒有被他的孩子打敗,那他會成為一座高山,這座高山會讓他的孩子生活在他巨大的陰影下面。
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成龍和房祖名。大家都認識成龍,可是認識房祖名的人不會太多,如果你跟別人介紹說“就是那個成龍的兒子呀”,對方往往會回你一個恍然大悟般的“哦”。試想一下,如果你是房祖名,常年面對這樣的場景,你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呢。記得以前看過一個采訪,房祖名說他知道他這輩子在電影上都沒有辦法超越父親,所以他只能去玩音樂。有時候成龍會說要跟他一起玩,他說不不不,音樂是我的,你把這部分留給我。他一直很想努力去證明自己,可是始終沒有辦法。直到最后的吸毒事件,他走到公眾心里,這可能也是他第一次讓父親這座高山為之一顫,只是可能代價太巨大了。
很多的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喜歡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,而唱黑臉的經常是父親,“嚴父慈母”在很多傳統家庭中就如標配一般的存在。那這樣的標配是最合理的嗎?
?
其實不是,父親在孩子面前,除了講規則那一部分,柔弱也是很重要的。父親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多一點柔情的流露,這對于已經成為父親的人是一種雙向的哺育。孩子可以激活他內心柔軟的部分,而他的柔弱與孩子的心理連接會非常快,因為父親不經意間流露的柔弱與往常的偉岸形象會形成巨大的反差,給孩子心理很大的震撼。所以,越是社會功能強大的父親,他在家庭中柔弱的部分,越會深深打動孩子。這一點在科學研究里也被證實了,在大腦的某些特定回路里,當柔弱的部分被激活后,那個腦區的神經突觸會變的很凸出,這是一種滋養。
在現代家庭里,有一個問題也在日益凸顯,就是父愛的缺位問題。
在歐洲有一個漫畫家就畫了一幅這樣的漫畫,名字叫《缺失的父親》。在畫里,媽媽和孩子在船上用力地劃槳,而父親只是水里的一個倒影,我們都知道,倒影是看得見卻摸不著的。
很多父親過的都是早出晚歸的生活,經常出差,周末可能還會加班。可能他會說,我這么辛苦也是為了給他孩子更好的生活,但是,這個所謂的更好的生活真的是孩子要的嗎?
孩子對所謂“更好的生活”是沒有概念的,但是他對“爸爸”是有理解的,他知道他需要爸爸的陪伴,他會羨慕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帶著玩。
很多父親在做這樣的事情,辦公桌上擺著孩子的照片,手機里存著孩子的照片,朋友圈里發著孩子的照片,但是孩子聽不到他的聲音,得不到他的擁抱,這樣的父親對于孩子來說就是“倒影”。
當然,有很多父親會花很多時間去帶孩子,但是花了時間就等于陪伴了嗎?答案也許未必。
我在一個植物園里見過兩個這樣的父親。
第一個父親在牽著女兒的手看花的時候,面對女兒無數的“這是什么呀?”,他會去仔細觀察然后給出回答,當看到有一些植物他也不認識的時候,他說“爸爸也不知道,我先查一下再告訴你好嗎?”,然后他會把查到的內容告訴女兒,并教女兒辨別植物的顏色和種類。
還有一個爸爸,他坐在長椅上,讓他的兒子在旁邊玩。小男孩繞著爸爸十米的范圍撲蝴蝶,不時地會叫爸爸一下,爸爸看著手機頭也不抬地回答“嗯,爸爸在呢”,然后小男孩又接著自己玩了。
這兩個父親同樣都花了時間帶孩子到植物園玩,但是我們都能看到,第二個爸爸只是人在那里,卻沒有給孩子陪伴。陪伴不僅僅指花時間,還需要有細節和感情。第一個爸爸給了孩子陪伴還有充分的關注,在這樣的氛圍里長大的孩子,她以后也會有耐心去充分地關注別人,因為她的爸爸在情感連接上給她輸入了“童子功”。而那個小男孩長大之后在親密關系里很有可能是這樣的,比如他在陪女朋友逛街的時候會說“我坐著等你,你買好了我付錢”,然后就低頭玩手機去了,這接下來很有可能就會引發一次爭吵。
當然今天說了這么多,并不是要批判什么或者指責什么,父親對孩子的愛未必會比母親少,這個是肯定的。我們想說的只是,怎么樣給孩子他需要的愛,而不是你認為孩子會需要的愛。有句話說得好“不愛孩子的父母天下難找,錯愛孩子的父母不計其數”,愿您不屬于那個“不計其數”。
?
最后,祝天下父親節日快樂。